【开篇语】在全校上下喜迎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,学校官网推出【喜迎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】专栏,陆续展示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以来,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校各条战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投身教育强国建设新实践,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,激励全校上下凝心聚力、奋发进取、善作善成,为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挺膺担当。
今天,学校官网推出专栏第五期《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》。
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
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、发展之基,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,承载着培养高层次人才、推动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。我校锚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核心使命,聚焦服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和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两大重点任务,统筹协调、分层分类,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。
一、强化前瞻谋划,构建高水平“学科雁阵”
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,推进学科转型升级,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使命,组织召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大会,深入实施学科优化提升攻坚举措,健全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,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,出台《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》《天津商业大学学科群管理办法》等制度文件,加快建设重点突出、梯次分明、协调发展的“雁阵式”学科发展体系。
召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
二、深化梯队建设,打造多能级“学科高地”
学校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以“重点为”发展战略为牵引,在深入推进办学要素“优化组合、转型化合”中找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,采取重点突破、定向突破方式,推动一批学科办出特色、创出水平。为突出学校商工融合、文理并重的办学特色,坚持以市级顶尖学科培育建设为抓手,集成优势、整合资源、挖掘潜能。目前,学校工程科学、农业科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,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;同时拥有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、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、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学校注重发挥人才集聚效应,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保障。目前我校共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6人次,1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,先后9人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,2人荣获“2022年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”称号。
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
三、优化育人成效,巩固多维度“学科融通”
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落脚点,积极整合优势学科资源、优质教育资源、高水平科研平台等多方资源,推进科教融汇、产教融合,连续组织召开研究生学术月活动,有效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。近年来,学校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(研究生教育)一等奖2项;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重点课题1项、一般课题5项;获批天津市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(研究生)1项;获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项目3项,共有2项主题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,8项主题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案例库,获国家级研究生学科竞赛奖项22项。同时,学校获批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,其中1个为示范基地;获批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6个,成立校级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7个。
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(研究生教育)一等奖
四、显化特色亮点,形成全方位“学科链条”
以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牵引,着力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,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服务产业发展深度融通、相互支撑。近年来,学校积极推动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在老字号振兴、产业经济、低碳冷链等领域凝练特色、聚焦资源、集中发力,获批了商务部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、农业农村部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、天津市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,成立了津南双碳研究院等4个校级交叉创新平台。同时,学校作为参与单位、陈冠益、陶俊宇作为完成人完成的项目“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”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,实现了学校在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上的历史性突破。坚持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发展新动能,新增3个市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。截至目前,共有8个一级学科和3个专业学位类别对应的22个二级学科(方向)和专业领域直接服务于天津市汽车及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、车联网、信创、中医药、生物医药、轻工等7条重点产业链发展,实现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。
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低碳冷链重点实验室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
面向未来,我校将锚定建成教育强国奋斗目标,担好新的历史使命,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走好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,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,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国家全链条创新的整体效能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。(审稿:宗毅)